於是就順便來寫一下怎麼會開始雜食有關攝影的書好了
其實對於攝影以前沒啥想法
直到某天跑去翻了本論攝影
在跑去翻論攝影之前,
那本書是胡賽爾的現象學,
而現象學之前是拉岡的鏡像理論,
在這之前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及鏡中奇緣
於是回溯就回到這邊吧
以下就來寫些正題
攝影是什麼?
大抵從目前讀到的與自己亂亂翻的資料那些個
攝影或許我們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視為是繪畫的延伸
是求其真,強調要如實的重現場景,
而攝影同時是個受到器材影響甚鉅的藝術
早先受到器材的影響是用繁瑣艱難來形容也不為過的事情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
攝影器材平價化、輕量化、普及化、精密化
開始對於題材會刻意去擺設出攝影者想要的模樣
輔以數位攝影乍現
底片與數位的紛爭日以繼夜的燒燎
後製也成為個無可避免的議題
演變迄今,
誰人手上有個手機大抵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個攝影家
那攝影到底該是什麼?是現實重現或者心象重現?
其實我無法作答
可無論什麼器具,要完成一張照片一定會有下列的行為
取景、拍照
縱然是LOMO風SNAP
也會得是同樣的行為之後才會有這張照片
至於好壞篩選就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在這邊我想得要先跳脫回哲思的部分
首先需要接受個榮格分析心理學前提人格是意識與潛意識所組成,行為亦如是
潛意識(Unconscious)分為個人與集體兩種,是存在的
前提存在後續的討論才有意義不然後面就無法談下去
那麼接下來就可以來討論攝影行為這件事情
正所謂意識行為的背後都有意識的支持
所以當取景的時候
必然是有什麼想法才會決定是這個角度這個內容這個光線
這方寸之間的取捨掙扎糾葛
才是我覺得攝影有趣的地方
拍,或者不拍都是選擇,當然不拍我們就無從觀察
也就可自是推生,
一幅幅的照片隱含的意義在於.........
拍攝者是怎麼去觀看這個世界並且希望別人也能夠怎樣的去看
於是乎在觀看的過程中
我們分享的是彼此的記憶與觀看的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