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1

公園號

公園號位在二二八紀念公園的旁邊,
創業於何時並不清楚,
只還記得年紀還很小的時候,
每每跑進城到重慶南路去逛書店的時候,
若是有機會就會跑去公園號買個酸梅湯或者四色冰淇淋
等到了高中,
補習前偶爾吃膩了周圍的邱媽媽、水煎包,
走遠些到公園這裡去,
不論是蔥花長餅、白糖沙餅、綠豆沙餅都相當的美味。

再有點日子後,
公園號上了雜誌的介紹化身成個好像到台北就得去買杯的老牌酸梅湯,
而台北車站天成飯店旁邊不知哪時候也開了分店。

只是大概時間不僅能沖淡一切,為回憶增添色彩,
記憶是這樣的美好又殘酷,近幾次的經驗讓人總落入個傷感。

小時候的回憶裡,
酸梅湯是烏梅湯,
塑膠袋裡醇黑帶著點酒紅的色澤映射著明燦的天空,
湯裡面有著甘草的香味與仙楂的甜味,
冰涼涼酸甜甜的味道總是能化消整日低頭看書的疲憊。

至於燒餅...
或許要追溯回到在眷村時的記憶,
巷口的老伯與鐵爐裡燒紅的炭火一個個貼上的燒餅,
炭香味與麵衣的香氣瀰漫在空氣中,
圓形的鹹餅、長形的甜餅,以及酥脆的油條,便多半是這日的早餐。
公園號的燒餅也是如此,在增上些高中生活的回憶。

白糖沙餅麵衣焦酥爽脆燙口,
裏頭的甜糖沙細緻綿密,
一開始是燒餅的麵衣香味熱騰騰的撲鼻而來,
咬開後則是被白糖的甜味掩過,
大概是唯一一種我會覺得如果他裏頭是空的也無所謂的食物
畢竟裏頭一圈的白糖倚靠在燒餅麵衣上,
吃起來像是把烤餅乾再拿來沾上層糖漿,
清爽可口。

綠豆沙餅則是可以看到中間一層綿細的綠豆沙,
炎炎夏季裡,綠豆全然是傳統甘涼消腫解脹的上選,
自然綠豆沙餅也是。
圓形的綠豆沙餅略大於白糖沙餅,
裏頭飽實的綠豆沙餡,帶著淡淡的綠豆香,
雖然沒白糖沙餅好吃,但是印象中只有這邊有座綠豆沙餅,
其餘的甜燒餅不外乎兩種:紅豆或者芝麻。

售價10元的蔥花長餅則是少數當時會想當正餐吃的燒餅,
常常就是一條長餅配上酸梅湯買回補習班去吃。
厚厚的餅吃起來鬆軟,蓬鬆的口感有些像是棉花糖,
中間夾雜著鹹甜的蔥,飽足感十足。

然而記憶終究只是記憶,
開了分店,換了新型的烤箱,漲了售價,
雖然也許好吃也許依舊美味,而也許只是也許。
種種的美好隨著時間在我的記憶裡變得更鮮艷奪目同時現實也更蒼白灰敗,
相對的落差愈來愈放大,
逐漸分離變成個讓人不忍不願不能正視的鴻溝。

沒有留言: